.\icu

Blog of @megakite.


March 1, 2023

纯粹网络交流的缺陷

昨晚和群友聊哲学方法的时候谈到如何有效地针对一个问题进行交流,最终导出了一个似乎很反常识的结论: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与交谈双方都不直接有关的,也即对所谓「客观问题」的讨论,是很难有什么结果的。具体情况由我下面分说。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由于实体的缺失,在网络上和(近乎)陌生的人遭遇而发生的交谈,首先是很难保证双方首先互相——哪怕稍微深入一点点——猜测或了解对方的背景和经历,也即对方的历史的。这样导致的问题便是,在问题的讨论开始之前,双方首先必然无法就他们各自的立场形成的原因达成理解。

z但是除了对话之外,二者的动机和社会环境也可以预先提供关于双方立场的信息。

动机所交换的可以是立场,但很难是立场形成的原因: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他的立场本身包含了认为(自己和对方的)立场如何形成的一套因果论。只有借助自己的经历将这种因果论道出,才能真正理解立场。

至于公认的社会环境,至少在网络上,它已经几乎被细粒度的信息茧房消解殆尽了。想让两个人通过这种背景性的东西预先了解对方,所能够达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而当谈论的是与双方无关的事情时,这个矛盾就更加明显了,因为此时双方大都持有这种想法:「我就单纯想谈个问题,为什么要把自己供出去?」然而,一个人的历史对其认知结构(其实就是立场)的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意见交换,后来的讨论就极易变成纯粹的诡辩战,失去它本该有的意义。

z二人的关系究竟坏到什么地步才能够使得交流都无法进行呢?应该已经是敌对状态了。然而并不是每个人在初次见面的时候都持敌对态度的,也有许多中立、友善或者是无威胁的个体会出现。

一方的「中立、友善或者是无威胁」与他没有办法对问题作出实质性的贡献并不冲突。他们可以用自诩冷静和优雅的语言来避开关键问题,或者干脆直接放弃对问题的讨论;除非他真的友善到能在交谈时把自己的立场和自认为它形成的原因和盘托出;然而这种人大都倾向于把这东西藏起来,称自己「没有立场」。

另外一个问题是网络交流的非即时性和碎片化所共同带来的。所谓非即时性的一个例子就是:Instant Messenger其实并不 instant;相反地,一方自收到消息为始编写回复,直到发出消息为止的这段间隔是绝对不可忽略的,因为现实中的在场交谈很少会出现这种暂停。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暂停的机会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有可能让双方对自己所思有更充分的考量;然而相比写作,它们还是太短了,而且是急匆匆地、被迫地进行的。再者,已然习惯的对短小句段的使用,首先就会使得双方少有兴趣对自己所言作出(事实上必要的)补充说明,从而导致频繁的表述不清和(或)错误解读。

以上两个原因便导向了我最初所说的那种结果。换句话说就是,如果我既不知道对方的过去,也不完全知道对方当下在做什么的话,那么交流这一必然要经过人、以人为中介进行的活动,还有什么意义呢?

想要避免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十分容易的:两个人互相充分交换自己的立场和意见,并且主动请求一个持续更长时间的暂停。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促膝谈心,最好是线下的,有什么不爽就写篇文章,完事了揣着文章去找他干架;这不比抠键盘对骂爽快多了。

z然而线下交流也是短暂停,并不会解决网上交流带来的这种问题。

线下交流并不是短暂停,而是没有暂停,并且暂停的发生需要主动的请求:这反而使得它避免了我刚才提到的那些问题。简单来说,网上即时交流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它的「高不成低不就」。我当然不能否定它作为一种独立的交流方式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只能说就当下而言,无论是谈心还是论战,它都不能完成得很好。

事实上我最近一段时间也对类似问题的讨论没有太大欲望,大抵也就是由于上面这些原因。比起将时间花费在这些飘渺的讨论上面,我更愿意去结识有趣的、具体的人,和他们聊聊关于(我)自己的事情;或者在他们烦到我的时候堵住他们的嘴。

这个问题已经讲完了。